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云路:寒门状元

第 137章君臣洽谈

  上元节的热闹喧嚣过后,临安府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,府学也正式开课。\鸿!特+晓税蛧′_蕪\错内′容¨

  不过李墨轩依旧是没有回来,首到府学开课有两三日,徐洛才收到一封来自李墨轩的来信。

  信上说了李墨轩在京城还要处理一些事物,最多月底就回来了,并且还叮嘱了徐洛不要荒废学业。

  信很短,却让徐洛心中安定不少,至少知道了老师安好。

  与此同时,千里之外的京城,皇宫大内,养心殿东暖阁内。

  暖阁内炭火温煦,驱散了初春的寒意,却驱不散天子眉宇间的倦容。

  皇帝刚服过药,气息略显短促,身侧御案上还堆着几叠待批的奏章。

  他未着龙袍,只一身常服,正与人对弈,与他手谈的,正是李墨轩。

  棋盘上,黑白子犬牙交错,局势微妙,皇帝执白,李墨轩执黑。

  李墨轩神色平和,他奉诏入京己有些时日,多数时候便是如此刻这般,伴在君侧。

  皇帝轻轻咳嗽两声,挥退了侍立的太监,暖阁内只剩他与李墨轩二人。

  皇帝落子,目光扫过案头一份关于太子的奏报,太子打伤了几名为太子补习功课的夫子,引得御史微有谏言。

  “先生……”

  这一声称呼,带着超越君臣的亲近。

  “朕这次急召先生入京,北疆之事固然需借重先生之见,但……更有一事,朕思来想去,唯有托付于您,方能心安。微趣^暁?税¨.耕?薪最^全′”

  李墨轩似乎己经是猜到了何事,他顺着皇帝的视线看向那份奏报,随即收回视线,微微躬身道:“陛下请讲。”

  皇帝叹了口气:

  “太子日渐长成,性子却愈发跳脱飞扬,沉静不足,朕这身子……您也看到了。储君教育,关乎国本,东宫师傅虽众,皆饱学之士,然而能真正约束引导其心性者,寥寥无几。”

  “陛下……”李墨轩目露担忧,手不自觉的攥紧了棋子。

  皇帝笑了笑,递给李墨轩一个安心的眼神儿,继续说道:

  “朕想请先生,将太子带在身边,亲自教导一段时日,让他远离这繁华喧嚣,好生磨砺一番,普天之下,论学问人品,能让朕全然放心者,唯先生一人!”

  “太子性子烈,前些日子因御史弹劾他耽于嬉乐,竟当庭摔了奏本,先生管教时,不必顾忌他的储君身份,该严则严,哪怕他一时怨怼,日后自会明白朕与先生的苦心……”

  “臣必将竭尽所能,不负陛下重托。”

  李墨轩起身,深深一揖。

  皇帝见他应下,脸上的疲惫似乎消散了些许,他身体微微前倾,带着几分属于父亲的无奈:

  “那小子……性子是野了些,被朕和他母后惯坏了,但朕知道,他本性不坏,只是需要一位真正能让他信服,能引导他的严师,先生当年的教诲,朕至今受益。^x^i!n·2+b_o!o,k\.co/m_太子……就拜托先生了。”

  皇帝话语里的信任,让李墨轩心头一震。

  他再次躬身:“臣,领旨。”

  “先生不必多礼,请落座!”

  正事谈毕,皇帝的目光重新落回棋盘,他落下一子,随意地开口问道:

  “先生,朕听闻,那位连中小三元的士子,己拜在您门下?此子如何?”

  李墨轩指尖拈起一枚黑子,并未立刻落下,沉吟片刻,方缓声道:

  “回陛下,徐洛此子,天资确属上乘,勤勉好学,于经义文章颇有灵性,非是徒有虚名之辈。”

  “朕听闻,那徐洛今年不过九岁?”

  皇帝语气里带着几分沉吟。

  “九岁能连中小三元,天资确实难得,可年纪太小,心性尚未定型,有朝一日,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,面对朝堂纷争荣华诱惑,是否能把持住本心?”

  李墨轩将指尖的黑子轻轻落在棋盘一角,他抬眼看向皇帝,语气平和:

  “陛下所虑,臣也曾忧虑过,但经过一番相处下来,臣了解到,徐洛虽年幼,却非温室娇养之辈,他出身农家,见过田垄间的辛苦,也知百姓生计之难,臣曾与他论及民为邦本,他能说出仓廪实方知礼节,衣食足方知荣辱,可见心中存着体恤万民的根苗。”

  皇帝微微点头,目光重新落在案头堆积的奏章上,那里正有几份关于地方灾情的奏报,他轻声道:

  “根苗虽好,却需悉心浇灌,更需经得住风雨,农家子一朝登科,最怕的便是忘本,届时若被权势裹挟,反倒会成了祸乱朝纲的隐患。”

  “陛下放心!”李墨轩缓缓道。

  “臣己经决定,不让他参加今岁的乡试,也有压一压他少年锐气的心思。”

  李墨轩又重新落下一子,继续道:

  “九岁连中小三元,外界赞誉己如潮水,若此时急着让他入仕,反倒像过早抽穗的禾苗,经不住风雨,臣想让他再沉淀三年,这三年里,除了研读经史,更要随臣遍历州县,去灾区看百姓如何抗涝抗旱,去边关看将士如何戍守疆土,去工坊看工匠如何营生,让他知道朝堂不是纸面上的文章,而是千万人的生计所系。”

  皇帝闻言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,他拿起一枚白子,轻轻落下:

  “先生这步棋,走得着实深远,压一压锐气,补一补民生的见识,比早几年做官更有用,朕当年若非在民间辗转数年,也难知百姓疾苦,更难懂治国需务实而非空谈。”

  “陛下所言极是。”李墨轩微微欠身。

  “说起磨砺心性……待太子离京,与徐洛这等踏实向学的少年才俊相处,或许也能受些好的影响。”皇帝补充道。

  李墨轩心中一动,明白了皇帝的弦外之音。

  他顺着话头说道:

  “陛下圣明,徐洛虽年幼,但其勤勉专注,或能对太子殿下有所触动,且二人年纪相仿,若能结为学友,互相砥砺,于太子殿下体察民情,收敛心性,或许比臣一人耳提面命更为有效。”

  “学友……互相砥砺……”皇帝轻声重复着这几个字,脸上露出一丝笑意,带着些许期盼。

  “若能如此,自是最好,那小子,身边缺的,正是这般踏实上进的同伴,此事,待时机成熟,便有劳先生从中引导了。”

  “臣谨记。”李墨轩应道。

 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。

  皇帝举起一枚白子,这次落得毫不犹豫:“好了,此事暂且不提,来,先生,我们继续手谈,朕今日,定要赢你一局!”

  皇帝目光扫过棋盘,忽然发现某处原本对自己有利的白子棋形似乎有些不对劲,好像……少了一两子?

  他抬眼看向李墨轩,却见对方正襟危坐,目不斜视,专注地盯着棋盘,仿佛在思考下一步,指尖还拈着一枚黑子,尚未放下。

  皇帝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,欲言又止。

  他分明记得刚才那里自己有个眼位做得颇为扎实,怎么转眼间就变得有些岌岌可危了?

  “先生……先生这棋品,还真是……还真是……一如当年啊!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