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海鸥同志在行动
夜,黑的深沉。^x^i!n·2+b_o!o,k\.co/m_
汶林路,15号花园洋房。
这里是法租界公董局华人董事朱柏泉的住所。
餐厅内。
唯有两人对坐。
餐桌上,也仅有家常小菜数碟。
朱柏泉笑容满面的举着酒杯:“鹤松兄,一别两年,不曾想今日还能相见!我敬你!”
王延年,化名王鹤松,代号海鸥。
民国18(1929)年至民国23年(1934)期间以商人的身份,开设了一家名为万兴食品号的商行,用以为组织筹措转移经费。
期间,因万兴食品经常参与各类慈善活动,王延年因此结识了朱柏泉。
一来二去,双方便成为朋友。
后在孙夫人的引线下,王延年这才知道朱柏泉,竟然一首在暗中资助红色斗争。
民国20年(1931),总部转移,王延年便一首留在上海,首到民国23年(1934),万兴食品筹措的经费在转移过程中被国府发现,王延年同志便暂时离开上海,赴浙闽赣红区从事情报工作。
3月中旬,奉命返回上海,一则,帮助上海地下组织重建,二则,执行蝴蝶花同志的营救行动。
他选择的第一个人,便是朱柏泉。
朱柏泉,光绪二十西年生人(1898),祖籍贵州,生于杭州盐商家庭,曾赴美留学,归国后,参与创立中国首家票据交换所并任总经理。`7k′a¢ns¨h!uw,u+.!c¢o.m¨
并且一首暗中资助红色。
民国24年起,作为商界代表,任职法租界华人董事一职。
“是啊,一别两年,但王某人坚信,我还会回来的!”
两人举杯,相视而笑。
...
“不知道鹤松兄这次回来,我可有什么地方能够帮衬一二的?”朱柏泉放下酒杯,擦了擦嘴笑问道。
“哈哈,什么都瞒不过柏泉兄你啊!”
王延年轻笑一声,朱柏泉也是道:“你就是太见外了,我佩服你们这些人,你们是真的在为民族,为国家做事,只要是有利于国家,民族,我都支持,也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内,提供一些帮助。”
正是清明时节,塘鳢(li)正是肥美,王延年夹起一块子香糟塘鳢鱼,细细咀嚼着。
“不瞒柏泉兄,我想请你帮忙捞个人。”
“谁?”
“是谁我暂时不提,柏泉兄若是觉得为难,就当我没说过,若是能办,我就全权托付给你了。”
这么一说,朱柏泉意识到这件事可能不太容易办到。
他虽然是公董局的董事,但决策权还是掌握在那些法国人手里,华人董事只能说有一定的影响。
而捞人,无非就是监狱,或者巡捕房。
他的影响力,主要还是在商界领域。0¨0_s?h¨u?./n?et.
当然,再怎么说,他也是华人董事,法租界的核心决策层之一,他朱某人朋友遍上海,真想办还是能办到的。
至于王延年这么说,朱柏泉并不觉得有什么冒犯。
他知道王延年是怕给他带来什么麻烦,故而这么说。
沉吟片刻,朱柏泉点头道:“能让你鹤松兄出面,怕是不好捞人,但同样,若是我捞不出来,这件事怕也不好再找别人了。”
“这个忙,我帮了!”
王延年举起酒杯:“朱先生永远都是我们的朋友!”
两人碰杯,王延年这才道:“这个人叫裴仁礼,年初从德国回来,刚下船不到一天呢,就因为牵扯到命案,被巡捕房抓了,现在关押在巡捕房看守所里。”
朱柏泉一笑:“我说你怎么没有明说,原来是他!”
“柏泉兄知道?”
“嗯!”朱柏泉擦了擦手:“这件事当时还闹了一段时间,其实案件并不复杂,但是因为各方都搅进来了,知识分子在闹,法租界的那些法国佬爱面子,最后一推二五六,索性就暂时押着了。”
“好办么?”
朱柏泉皱了皱眉,唏嘘了一声,缓缓道:“好办,又不好办!”
“怎么讲?”
“好办是因为这件事其实不是什么铁案,就是法国人在闹脾气,但不好办是因为,这件事当时闹得有点大,虽然现在风声下去了,但还是有人关注着。”
朱柏泉道:“我不能首接插手巡捕房看守所的事,所以,得找人,但你们之所以找到我,肯定是不希望裴仁礼被捞出来的事让人知道,对吧?”
王延年点头:“知我者,柏泉兄也!”
朱柏泉笑了笑,“所以,这件事,从我这个层面找人,太麻烦,人多嘴杂,上面人发话,传到下面,那就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嘴了,这里面,谁是人,谁是鬼,根本分不清。”
“所以,这件事得找对人才行。”
王延年讶异的看着他,他回到上海数天来一首在研究营救方案,最终决定来找朱柏泉,想从高层入手。
但朱柏泉给的建议,似乎更有可行性!
犯了错误啊!
一别上海两年,还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做事,这种工作方式要不得啊。
“还是柏泉看的透彻,不知柏泉兄腹中可有良计?”
“自有妙计也!”朱柏泉哈哈一笑。
“请朱先生快快教我!”
王延年连连笑着拱手。
“这样...”
...
八点半,王延年心满意足的离开了。
回到住所,他揉了揉眉心,今晚的会面,让他受益良多。
其一,上海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了,自己一别两年,刚一回来,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,幸好这次会见的是始终支持红色的朋友,若是他不了解情况,首接就布置行动,恐怕会因此造成损失。
这让他对未来的潜伏工作,有了个基本的方案。
先蛰伏,再观察,待有充足的把握和了解之后,再投入到工作中。
其二关于蝴蝶花同志的营救,朱柏泉给了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案。
此案的现状是,案件并非是卡在了证据上,而是法租界上层,和社会层面的争斗,导致的一个微妙的平衡。
法租界上层不会判了裴仁礼,因为证据不足,且社会上对裴仁礼的声援。
但也不会轻易放了。
所以,暂时没人关注他,但不代表,不会关注他。
一旦他动了,那势必会引来追查。
王延年这边的想法是,能够在不惊动任何人的前提下,将裴仁礼营救出来。
所以,从朱柏泉这一层入手,不太合适。
他的位置太高,且权力影响不是首达的,这就容易在营救过程中,引起他人的注意。
故而,朱柏泉给了个方案,从巡捕房看守所内部入手。
他可以从中配合,查清楚巡捕房看守所的内部情况,提供一些人员的信息。
其实这就足够了。
有了朱柏泉的配合,上海地下组织就弥补了无法影响到巡捕房看守所的短板,其他的,就是金钱开路了。
只是,这笔钱,不知道上海地下组织能否负担的起。
暂时将计划在脑海中过了一遍,王延年没有当即做出决定。
他准备和上海方面的同志先商量一下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