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谍战:身份太多,他们都叫我长官

第091章 煮酒论英雄

  房间内。1\3·1?t`xt?.^c+o!m¢

  两人坐在沙发前。

  林天南问道:“再起战端,你认为日寇将从何处进攻?”

  “毫无疑问,沪上!”孙鑫手指点了点桌面上的简易‘地图’道:“民国20年,日寇占据东北,民国21年,128抗战,日寇进攻沪上。”

  “沪上是国府财税重地,又紧邻金陵,一旦淞沪开战,国府压力剧增...”

  林天南点了点头,孙鑫的预测,和未来相差无几。

  这也是当前国府统帅部最认可的方案之一。

  他问道:“你认为,若是开战,日寇率先进攻的方向,北方?”

  孙鑫看了看,摇头道:“北方是很有可能,但远不如沪上的可能性大。”

  “你看哈,如果先打北方,那国军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,战线太长,虽然华北无险可守,但徐州在我们手里,我们可以布置三道防线。”

  “冀察一道,徐蚌一道,长江防线一道,这三道铜墙铁壁一旦形成,日寇纵有海陆空的全方面优势,也会被拖住,远不如先拿沪上,进逼金陵来的要紧。”

  其实,孙鑫的这番推测,也是当前国府的军事防御策略。

  当前大部分的精锐军团,都布置江南。

  这主要是日军的海上威胁太大,且有128前车之鉴。

  大趋势并不难猜,不知道具体的时间,和日军的战术策略,也是枉然。

  “我觉得会是先从北方开始。”林天南摇了摇头道。

  “为什么?”

  林天南道:“国府精锐都在江南,宋将军主持冀察军政,他本是冯部,对校长有防备之心,先拿下冀察,打通山海关和华北的交通要道,日寇就可以从伪满源源不断的运输兵力。_求?书.帮¢埂¢新?嶵\全`”

  “随后,就是淞沪...”

  “这和民国20年的策略是一样的,先东北,打通要道,占下一片地方,然后再攻沪上,施加压力。”

  孙鑫一愣,定定的看着‘地图’,眼中闪过一抹凝重。

  林天南说的也不无道理。

  一方面,29军虽明面上是国军,但掌控权却在宋将军手里,他对国府方面,很警惕。

  29军相当于自治冀察。

  先打29军,国府纵然想派兵支援,但宋将军也不一定敢要。

  多年军阀混战,现在虽然一统,但国府内部派系林立,各方都有小算盘。

  山西的阎将军,冀察的宋将军,山东的韩将军。

  此外桂系,川系,粤系...

  民国17年,北伐战争结束,国府一统。

  至今8年时间,国府的对内策略都是在‘削藩’,削减各地军阀势力的话语权和兵权。

  但,自清末,或者说更早一些,太平天国时期。

  近百年的时间,国家连年战争,手握重兵者割据一方,己经成了趋势或者说是惯例。

  想打破岂是那么简单的。

  这就造成了,即使国府想救29军,宋将军不一定敢接受,更大的可能是和日寇虚与委蛇,以保证自己的地盘势力。

  这一点不难猜测,但...现实,利益多方纠葛和考虑,最终可能就会发生最坏的结果。

  日寇先占北平,控制冀察,西可野望山西,华北大地,尽可发挥日军装甲团的优势。零`点?墈_书!/嶵?歆_蟑?节!耕+歆¢快¢

  再以海军优势,进攻沪上,不论成败,国府精锐必然不敢北上。

  长江以北,守不住...

  “有道理,这个可能性,国防部有参谋提过。”孙鑫点了点头。

  两人对视一眼,虽都有心理准备,但谁都没办法。

  这不是知道战略就能改变什么的。

  古今数千年,多少名将在这个土地上留下过灭国的经典战例。

  从北往南打,从南往北打。

  大致情况就那些。

  但知道,和能改变,是两回事。

  面对的情况不同,对手不同,差异不同,想以一个战略去改变什么,那想得太多了。

  影响战争的因素太多了。

  不过,这并不妨碍两人探讨。

  林天南道:“我觉得日寇的大战略,应当是从北一刀,先占北平,再南一刀,架在国府的脖子上,攻沪上。”

  “占据北平,打通山海关到华北的交通线,沿着津浦线往南打,进攻沪上,以舰炮和空军优势,牵制国府兵力。”

  “北方相对容易,而淞沪相对困难。”

  “不论哪一路成功,我华夏国土都会被一分为二,南北不相顾。”

  孙鑫点着头:“统帅部肯定也有预案,只要再有十年,国府整军完成,我们就有和日寇一战的资本了。”

  “但...日寇,会给我们时间么?”林天南摇了摇头。

  按照民国23年(1934)《陆军整理计划》,国府军队预计整军60个调整师。

  首批20个师验收合格。

  而87师,88师,36师,则是调整师中的王牌。

  但就是这三大王牌德械师师,也只是配备了部分德械装备而己。

  林天南突然问道:“若淞沪有变,你的部队很可能第一时间投入战斗,你会怎么打?”

  这既是历史,也是可以预测的。

  88师是如今最精锐的部队,一旦开战,必然会第一时间参战。

  林天南很好奇,或者说很关心,孙鑫会如何指挥部队。

  “死战到底!”孙鑫毫不犹豫道。

  “具体战术呢?”林天南问。

  孙鑫想了想道:“这是上级的事,上面怎么说,我就怎么打,还能违抗上级命令不成。”

  林天南道:“孙鑫,你觉得,若日寇开启战端,它们是想快打,还是慢打?”

  “兵贵神速,当然是快打了。”

  “对!”林天南道:“日寇肯定是想速战的,那只要多坚持一天,就会多一分胜利的希望。”

  “用拉锯战的方式和日寇打,国府和日寇的军事工业,经济体量是无法相比的,若淞沪有变,首先我们会丢失海防,日军会以舰炮和飞机的优势,对我方形成火力压制,敌之优势,便是我之劣势。”

  “到时,补给线一定跟不上,一旦打光了弹药,日军能得到补给,国军就不一定。”

  “而拉锯战,拼的就是韧性和补给,所以,这方面你或许可以多加注意。”

  林天南尽可能的用模糊化口吻,从大方向,战略战术上,以分析的方式来‘启发’孙鑫。

  他知道,这些情报或许并不是绝对真实,但对此刻的孙鑫,或者说中国军队有一定程度的作用。

  抗战前,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了解并不透彻,相比较于武器装备的差距,情报方面差距更大。

  只说一个点,如淞沪会战期间,国军士兵只携带了简单的单兵装备,就上阵了。

  一个士兵携带子弹平均只有40发,且没有后勤补给!

  而鬼子,每人能携带子弹180发,并且后勤补给及时,平均每天能补给100发子弹。

  不提武器装备差距,只说携弹量,日军一个西人小组,就堪比国军一个排的火力!

  当然,林天南所说的,都是战略战术上的问题。

  如“日军会先北再南的战略”,918事变后,鬼子就是这么干的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,国府统帅部,也一定会有预案,说出来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  而战术上,也可以说是猜测。

  他并没有提及更隐秘的信息和情报。

  比如:日军的编制规模,武器配备之类的信息。

  这些在后世唾手可得的信息,在当下,都属于绝密。

  林天南信任孙鑫,但绝不会无条件信任。

  两人今天的谈话,只能说是军人之间的讨论而己。

  除非孙鑫是日谍,否则,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

  而若是能对孙鑫,哪怕有一丝的启发,那也是好的。

  “没想到,离开中央军校两年,你居然还没忘了老本行。”孙鑫深吸一口气,笑道:“就你这水平,完全可以去国防部当参谋了。”

  “国府有识之士并不少。”林天南摇了摇头:“但又能如何呢?”

  是啊,又能如何呢?

 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聪明人,但哪怕是穿越者,也不可能更改大势。

  时代的洪流下,个人微不足道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