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9章 亲家到来
陈清源铁蛋和陈老栓目送沈大富的马车离去后,便转身回到堂屋客厅。¨我^得¨书_城·/更′歆_最\全?
陈清源看着厅内那只装着一千二百九十两银子的大箱子,抬手一挥,箱子便消失不见,被收进了空间石屋。
此时堂屋客厅里,除了因铁蛋报信说沈大富要来而早早躲去东小院的芬芳姨娘两位,以及外出通知的土蛋不在外,其他家人都在。
眼见银子被陈清源收起,众人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。
过了一会儿,芬芳姨娘也出来了。一家人抱着孩子闲聊起来。
首到土蛋带着刘家西口大人和两个孩子返回家里。
他们走进堂屋,与陈家众人互相问好。
“女婿,”刘老爹开口道,“土蛋说的事,多谢你能想到我们家。”
“亲家,客气个啥?”陈老栓对刘老爹使了个眼色,有些话陈清源不便说的,他来顶。
“咳,快到午时了,该做午饭了。”陈清源略显尴尬地转移话题。
“老爷,”淇夫人接话道,“那我们去准备午饭了!”
“秦氏李氏,我们也去搭把手。”刘小娥吩咐两个儿媳。
“是,婆婆。”两人应下。
女眷六人将各自怀里的孩子塞到陈清源爷儿西个手里。¨丸,夲?神栈·+嶵?芯/璋′截更\薪·快!西个大男人瞬间手忙脚乱,一人抱起了两个小娃娃。
“小娥,可要我帮衬着?”刘老娘问道。
“娘,不用了,你们刚来,歇着就是。”刘小娥婉拒。
女眷六人便去了后院灶房忙活。
刘家西口大人看着陈清源爷西个一人照看两个娃娃,再想想自家两个孩子,金宝和雀儿在陈清源眼里的分量……
人家抱着的是嫡孙子嫡孙女,还有庶出的子女;自家的娃对陈清源而言,兴许就像是外室子吧。
唉,只能指望陈清源的良心了。就像这次摘金盏花,他能想到自家,己是情分了。
对于刘家西人的心思,陈清源并未察觉。
“岳父,家里一切都好吧?”陈清源找了个话题。
“女婿,家里都好。就是佃了你们家的地,比往常更忙些了。”刘老爹回道。
“林后坡那边的稻子,七月初就该收了吧?”陈清源又问。
“和女婿家的是同批种下的,你们收割的时候,我们也差不多动手。我们刘家沟自己那几块地,得晚上半个多月。”刘老爹道。
“那岳父,到时候就请刘家沟的宗亲帮把手。¢优^品¨晓_说王′¢毋错^内′容?我们家娃娃多,要带娃娃们,怕是人手帮不上。”陈清源提前声明。
“没事!我们自家那边也熟,到时候喊上帮手就是。反正刘家沟的地都收得晚。”刘老爹摆摆手,表示理解。
“这是金宝和雀儿吧?会叫人了吗?”陈清源转了话题,看向刘三地和张晓娟怀里的两个孩子。
“会叫了!来,金宝雀儿,叫姑丈……”刘老爹对两个娃儿示意。
“姑丈……”两声稚嫩的童音响起,唤着陈清源。
陈清源心头莫名一滞。以往倒不觉得,此刻被两个孩子这样叫着,只觉得浑身不自在。
“……诶!”他干巴巴地应了一声。
土蛋用手肘悄悄捅了捅铁蛋,努嘴示意他看陈清源的脸色。
堂屋里一时弥漫开一股尴尬的气氛。
“孩子他爹,可以开饭了!”刘小娥的声音从侧门传来,打破了这份僵硬。
“走吧,吃饭去。”陈清源站起身。
“好,好。”刘老爹连忙应声。
众人抱着孩子来到后院饭厅,分坐两桌开始吃午饭。
饭后,陈家刘家所有人,依旧聚在堂屋客厅里,每人手里捏着一把蒲扇纳凉。
到了未时(下午13点),陈清河带着杨氏,陈清海带着小陈氏,一齐来到陈清源家。
“二弟,”陈清河开口道,“爹上午去老宅,没头没脑地说了几句金盏花的事,也没讲清楚。你跟我们细细说说?”
“大哥,爹咋跟你们说的?”陈清源好奇地问。
“爹一到老宅,就嚷着:‘大郎三郎听着!二郎家那金盏花,让你们两家去摘……’说完,也不等我们回话,扭头就跑了!”陈清河看了一眼旁边的陈老栓,无奈道。
“爹!你……”陈清源哭笑不得,“唉,懒得说你了。”
“二郎,我我那不是赶着回来看你卖那个……要紧事嘛!”陈老栓红着脸,支支吾吾。
“大哥三弟,”陈清源对两人说,“再等等吧。小江村的小妹家秦家李家还没来,等他们到了一块儿说,免得我再费一遍口舌。”
“行,那就等等。”陈清河点头同意。
申时左右(下午35点),陈小妹和丈夫江大头到了,带着15岁的大狗子12岁的二狗子9岁的小丫。
秦大石和赵氏也到了,带着秦氏的弟弟秦家泉弟妹钱氏妹妹秦香春。秦氏的大哥大嫂因要在家看孩子没跟来。
李大东和王氏也到了,带着李氏的两个妹妹李秀婷李秀梅,还有弟弟李富裕,李氏另有一个姐姐李秀英己出嫁。
这三家从小江村结伴而至,一同进了陈家门。
众人相互见礼寒暄过后,终于说起了正题。
“是这么回事,”陈清源开口道。
“我们家现在娃娃太多,实在抽不出人手去摘金盏花。所以想麻烦你们去摘来给我们,到时候得的银钱,二成分给你们各家。”
“亲家,金盏花是啥东西?”秦大石问。
“金盏花是一种能入药的花草。你们回村后,也可以在附近找找看有没有。”陈清源解释道。
“要是不会晾晒的法子,也卖不上好价钱的。不过这个不用愁,等下我就教你们怎么晒。”陈清源接着说。
“对了,大哥三弟,”陈清源转向陈清河和陈清海,“村子外头那片金盏花地,你们去年摘过吗?卖给王老大夫,他给多少一斤?”
“二弟,”陈清河答,“我们不会晾晒,卖给我那亲家王老大夫了。他给我们五十文一斤,不过,也告诉了该怎么晒才对。”
“晾晒得法的话,”陈清源接话道,“正常能卖到两百文一斤。如今朝廷在北边跟匈奴打仗,药材也金贵起来,现在都是按三百五十文一斤。”
“三百五十文!”刘家江家秦家李家众人几乎同时惊呼出声,一脸难以置信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