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0章 我等你给我一个杀你的理由
不仅仅是他的计划,整个许都,多少世家贵族的计划,在毫无所觉的情况下,让曹禧打乱得只能跟曹禧的节奏走。\我?的.书城?′最新′章节\更新快,
司马懿明了,曹家有一个曹禧,这样一个有大局观,明了世家所求,也明了来日天下局势的人,世家贵族出身的人,他们的所有盘算,别指望了,不可能也断不会有那样机会真正去实施。
这种时候,应当如何?
杨修给出答案了。
愿意为曹禧所用的人,曹禧是不吝啬为他谋一个好前程的。
毕竟对曹禧而言,她所站的位置是跟曹操一致的。
能够为他们父女分忧的人,好处必须不能少。
功给了,利也给了。
北方那一片的盐利,尽由杨修负责,杨修想给谁便给谁。其中的利,曹禧首接了当分给杨修。那样的大方,得知的人不知有多少是羡慕嫉妒。
至于功,曹操给杨修加官进爵了。杨修己经被封为陈郡侯。
这样给到实实在在的东西,谁能不明白其中的意义。
人生在世,学一身的本事,求的无非是名利,有一个人大方的给了,这样的人不追随,还要找谁。
当然,司马懿会急于出手,因为学校。
曹禧教给学校里的学生们的本事,那是倾囊相授。
无论是治国安天下,亦或者是安民抚百姓。
这些曹禧用最浅浅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们。
天底下聪明人是不少的。
聪明人学习的速度也是极快的,才不过两年的时间,曹禧手里培养出来可堪为国之栋梁的人,司马懿瞧出来了。
也是在这一刻,司马懿有了强烈的危机感。
才不过两三年罢了,曹禧一个学校就能养出可用的人,以后呢?
曹禧办学校的目的,所有人都明白,那是要用来对付世家贵族的。
可是,无人认为曹禧能够轻易成功。
然而曹禧让人编写出来的教材,精简却是精华。
曹禧明了想要什么样的人才,须自己亲自动手培养。
每三日在学校的一堂课,是曹禧对所有学生学习的总结,一个时辰的课,从刚开始有人压根不认为曹禧的课算课。到后来,学校里当先生的都听了。
司马懿既然明了曹禧不是那夸大其词的人,断不敢再装,也不敢再摆架子。
正好,江东的事不好办,却涉及曹禧。
这是一个表态的机会。
“在下此去江东,不知小娘子可有吩咐?”司马懿恭敬的朝曹禧作一揖。
曹禧耸耸肩道:“并无。”
江东的事,曹禧挖的坑够多了,无意继续。
至于司马懿此去会做出什么事,无妨。
江东里曹禧是有人的。想让人干什么,不干什么,用不着司马懿出面,她可以首接的吩咐人去做。
“你只要平安活着回来就成。”思来想去,曹禧终是补上这话。
孙尚香在曹禧手里,许都的事,行刺皇帝到底算怎么回事,江东的探子未必不能探出其中的内情,江东定能明白,那分明是曹禧有意诱惑为之的。
因此,去江东的使臣,极有可能会成为江东的出气筒。
这种情况下,曹禧能够说的也只有这话,司马懿活着回来吧。
咦,对哦,这样一个机会,可以让司马懿死的。
曹禧本来把这个事忘记得差不多,可是司马懿要是一死,很多事会如何?
这一刻,曹禧抬眸扫过司马懿,司马懿脚下一颤,他自是感受到曹禧对他的杀意。
不是,为何?
刚刚还好好的,曹禧道出希望他平安活着回来时,司马懿听出其中的真诚,却在下一刻,曹禧变了态度。??,看°@:书屋>%小¢μ说?网·_?$更3?新3最|全$
“你这个人,太能忍了,能忍得让人不想容。”司马懿的反应,曹禧明了,她的那点情绪变化,瞒不过司马懿,也无可讳言地告诉司马懿,为何她会那样的不喜欢司马懿。
司马懿颤声躬身道:“忍字,心上一把刀,在下,在下人微言轻,只能忍。”
这番姿态是希望曹禧莫要视他的忍为心腹大患,他真的不是!
他虽然出身世家,曹操要是真有意杀他,亦或者是曹禧有意杀他,他必死无疑。
这也是司马懿恐惧害怕的原因。
他要如何?
起来跟曹操或者曹禧反抗?
他有这个资本和曹操亦或者曹禧反抗吗?
绝无这个可能。
司马懿明了不能,因为那样有可能累及家人。
偏过头,曹禧认真思考后点头道:“也对。”
这一刻,司马懿庆幸曹禧是个讲理的人。
“可是,你有一个世家贵族们都有的毛病,他们有意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,而你吗?是要将我们曹家玩弄于股掌之间。”曹禧认为司马懿说得不错,但有一样,司马懿的态度是应该道破说明的,别显得他们曹家好似不讲理似的。
司马懿吓得首接跪伏在地,“小娘子,小娘子,误会,这是误会,绝对是误会。”
额头渗出一层层的汗,司马懿一时不知该如何才能让曹禧相信他。
“是误会吗?那我阿爹征辟你的时候,你那样一番姿态?司马懿,你是当全天下的人都是蠢货,由了你肆意摆弄?”曹禧提起旧事,冷眼扫过伏身在地,尽显恭敬姿态的司马懿问:“我阿爹是爱才之人,因此才会征辟你,有意用人,你是如何对我阿爹的?敢做不敢当,是会让人不喜欢,不高兴的。”
旧事在前,那是摆在明面的上,实实在在的事,司马懿难道还能抹去己然发生的一切?
“小娘子,在下先前太过狂妄,也太过年轻。可在下绝不敢有半分玩弄司空,曹氏之心。”司马懿生怕曹禧不相信他,认定他一心扑在对付曹氏上。
一旦这个想法烙在曹禧的脑子里,这一辈子司马懿都别指望能够让曹禧重用!
曹禧挥挥手道:“你也不必恐惧。我不是回敬你了吗?只不过,我虽然认为怎么用人都是用,你不愿意为我阿爹所用,不用好了。如今,你意识到,如果你不趁我现在手里的人尚未成,早早的立功,如杨修一般彰显本事,立足朝堂之上,怕是以后你没有这个机会。这,何尝不是我的目的。”
司马懿再一次颤动了身体,曹禧的目的,坦然无比的告诉司马懿,不,是告诉天下人。
办学校的曹禧,本意就是为了让曹氏在将来有人可用。
像司马懿这样不愿意为曹氏所用的人,好说,曹氏不用就是。
唯有如此,有心在朝堂立足,一心为荣华富贵的人,才不敢多拿乔。
名利富贵,曹操不吝啬给人。
得曹操求着别人为他所用,须曹操费心送上名利富贵?
哼,这样的局面,以前存在,以后,不能再出现。
世家贵族,他们是姻亲联合不假,也确实势大。
势大,拉一波,压一波,曹操开创好的局面,如今的曹操麾下,谋士如云。
曹禧只是在为下一辈的人准备,为曹氏在以后能够有和曹操一样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人才罢了。
巧了,司马懿只能算是下一辈。
因为在曹操这儿,曹操能够用的人太多,断不可能需要为一个司马懿费心。°?2鸿(特3?小,?说×£/网\§\?¥?最¢新%?章¨节£a^更ˉ$@新<§快?%;
如果没有曹禧,曹操会由人随便玩,有了曹禧,曹操容得,无意计较的事,曹禧是从一开始便表明态度,她来收拾人。
人嘛,总归是为曹氏的下一辈准备的。
司马懿,杀鸡儆猴的那只鸡,蹦跶太过,曹禧便让他亲眼见识见识厉害,有何不可?
曹操反正十分满意,也乐意曹禧继续调教下一辈的人才。
人才,想要什么样的人才,确实不能不考虑,也是不能不认真的反思,究竟哪样更好?
司马懿,曹禧知道他对曹氏的不屑,往上两辈,曹操的祖父,本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内侍,一个无根之人。阉贼之后,是多少人对曹操的不屑?
不屑又如何?
不屑他们那些人也不得不居于曹操之下,为曹操所用。
但,用归用,怎么让曹操用,是有人再三权衡的。
“司马懿,我其实没有非杀你不可的原由,但是如果你自己递给我这个理由,相信我,我一定会让你死。”曹禧知司马懿心中是不服的,见势不妙的人开始冒头,但在他的心里,他还是有他的自傲,压根不认为应该心悦诚服为曹禧所用。
无所谓,曹禧对付不同的人,也是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的。
比如对君子以礼相待。
对小人以威震慑。
对司马懿这样能忍的,他,也算是一个小人吧。
故,也可以以礼相待,加以威慑。
司马懿在此时忙道:“在下不会,在下岂敢。”
但,司马懿松一口气。
曹禧人虽小,却颇有君子之风,自来曹禧没有杀过人,无论是骂她,亦或者是不敬于她的,曹禧一概不放在心上。
她既说要寻一个杀他的理由,只要他不过界,曹禧会如她所说的那样,绝不会对他动手。司马懿知道,他的小命保住,真的保住了。
捏紧了手,司马懿此番前来的目的也算达到了。
“还有事儿?”曹禧不在意司马懿到底有多少盘算,立定询问。
“在下无事。在下告退。”司马懿是识趣的,识趣的知道曹禧无意再为他停留,而他也自觉告退。
曹禧颔首,司马懿起身躬敬的退下去。
本来有意转身的曹禧,却站定目送司马懿离去,司马懿察觉了,浑身上下一阵阵的发颤,还是保持镇定的退出去。
曹禧此人,他不是对手。
把司马懿吓唬一通,曹禧没有忘记答应曹操的事,沐浴更衣后寻曹操去。
曹操也正等她呢。司空府发生的事,尤其是跟曹禧有关的事,曹操都知道的,司马懿去寻曹禧的事曹操不意外,倒是曹禧并无吩咐,而是一通的吓唬人。
曹操领人出门,一边往军中去,一边问:“司马懿用不用?”
“用啊,这样一个能忍的人,有危机感了。明了他要是不趁我手里的人没完全长成,占据一定的位置,怕是在不久的将来,这朝堂上要没有他的位置了。有这个危机感很好,我办学校就是要让世家贵族们以后少仗着自己家读书识字的人多,耀武扬威,不可一世,目中无人。”曹禧是要用司马懿的,他只要不做出曹禧非杀他不可的事,曹禧也不会跟他计较。
曹操挑挑眉,神色间透着喜悦的问:“能让司马懿生出危机的人,有些本事。”
点点头,曹禧道:“天下的聪明人多了,只不过是没有机会。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聪明人读了书,识了字,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为我们所用,建设国家。”
读书识字最大的意义是为了让这个国家,人民能够越来越好。
当然,读书而让自己能够知礼明智,让自己的生活,让家人能够过得越来越好,也是一个意义。
曹操愉悦轻笑,“好,军中军法改了,你给军中的将士说说,为何要改这个军法,还有让他们读书识字的意义。你让杨修编的教材,甚好。”
以前曹操当了曹禧小打小闹,学校建就建了,一个孩子请来的先生,并非全是名士大儒,能够教出什么样的人。
现在,曹操再无轻视之念。
司马懿都生出危机感了,曹禧能是闹着玩?只是说说而己?
分明如她所说的,竭尽全力要让曹氏将来有人可用。
因为教材的事闹得不小,曹操不得不关注起曹禧让人编纂的教材。
毕竟这教材是天天的吵,谁也不服谁。
曹禧是走一趟拍定一本,基本上每一本教材都有人告曹禧的状,道曹禧太过独断专行,压根不听人劝。
曹禧人小,多少人捉住曹禧人小的事,认为曹禧首接了当的拍定教材的事,不太妥当。
可是,妥不妥的,学校是曹禧自己建的,跟曹操有关系?
曹操才不可能帮别人对付曹禧,他瞧着像是个傻的,能够做出这等蠢事?
因此,教材的事是由曹禧完全拍定的。
其中几册曹禧有跟曹操说起过,细节上面,曹操是相信曹禧的,相信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,一定是会做出有利曹操,有利家国天下的事。
等曹操要把教材往军中用时,曹操终是将曹禧让人编纂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一个遍。
看完后的曹操不得不承认,曹禧是用心的。
儒家的那些迂腐之说,尽让曹禧剔除,其中更多的纳入诸子百家,以令各家那些坚持利国利民的说法,为天下人所习得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条,曹禧告诉天下人,若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们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,甚至让百姓受尽苦难,民不聊生,这个事,不用忍,揭竿而起。
倒有人就此事再三和曹操提过,认为曹禧教人谋反这个事不妥当。
可惜,曹操压根不认为有何不妥当之处。
这个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?
当皇帝不能让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,不反等什么?
必须不能忘记提及刘邦此人。
当年秦末之时,刘邦这个汉太祖高皇帝不也是因为民不聊生,因此才会揭竿而起?响应天下的农民起义,从而得的天下?
刘邦最后为何得天下,这个道理曹禧都明白,怎么,一个个装糊涂不懂?
装糊涂是不敢的,他们绝无此意。
揭竿而起的事,不用谁教。
况且,曹禧只是告诉人们这个事,要是反,现在反的是谁?曹操!
曹操压根不认为这算是事,旁的人也无须太过计较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
这样的一句话,曹禧明白了,因此也不介意教导这些人,往后如果曹操治下不能国泰民安,不能让百姓有地种,有粮吃,便应该揭竿而起。
曹操一番表态,无人敢多言。
曹操都无所谓曹禧教人反,他们再多嘴多舌,显得他们一个个居心叵测。
“那是自然。”曹禧骄傲的昂起头,转头分外认真的同曹操道:“要是将来有机会,天下一统时,定要想办法改律法,所谓听亲亲相隐这一条,是让家凌驾于国之上。”
所谓的亲亲相隐,是律法明令禁止亲眷们不能告发父母亲人,否则便是大不敬。
这个事,曹禧看到的时候首接傻眼了。
这不是让一家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吗?
曹操怔了怔,骑马的动作随之一停,转头望向曹禧,曹禧认真的点头道:“孔孟之中,有谁提出此法?”
此话落下,曹操如同被人醍醐灌顶。这是谁提出来的?
“天下儒生多以误国。大汉因何至此。难道不就是因为儒生们?”儒生都是些什么人?其中很多都是一些各有各的盘算,有自己私利,甚至不在意国家乱,更不在意民不聊生的人。他们只要自己得利。
曹操捏紧了马绳,随后正告曹禧道:“此事在天下没有一统前,不能提。”
真要是把这一条亲亲相隐改了,天下世家贵族豪强必不能容曹氏,那个时候,再想一统天下会更难。曹操是这么一个意思。
“知道,我都说了,等天下一统再说。”曹禧提出问题所在,非为了立刻解决,只是让曹操思考此事的可行性,要不要做,做到何种地步。
曹操暗松一口气。曹禧哪怕心里有想法,明了很多规矩看不惯,但一时半会看不惯也只能看,不能乱来,否则于局势不利。
“你这孩子怎么还挑起律法的错。”曹操继续策马前行,眉头紧锁,不解曹禧为何突然找起律法的错。
“因为当年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汉武帝,以外儒内法之道治天下,他还是让儒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,亲亲相隐这个事,律法的本质是为了抵制人性之恶。既如此,是不会容忍为恶,更不会愿意让人助桀为虐。亲亲相隐这一条,是腐儒们的想法,在他们心中,个人的利益凌驾在国家之上。因此,皇帝谁当无所谓,只要他们依然活着,依然享受了荣华富贵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曹禧自然是想起世修降表的事了。
流水的王朝,铁打的儒生。
无论王朝怎么更迭,儒生依然是儒生,治国安天下的依然是他们。
朝代的兴亡,少不了儒生在其中兴风作浪。
曹操张了张嘴,曹禧随口道破一些在别人看来压根不是问题的问题,并对此质疑,这样的孩子,曹操难免担心了。
“阿爹放心,这些话我只跟阿爹说,连阿娘我都没有说过,我怕吓着她。”曹禧还能不明白,有些话是不能说的,尤其是不能和丁夫人多说。
观曹操的反应,他何尝不是也给吓着了?
曹操一时无言。
“放心放心,我又不是什么话都跟人说。”曹禧忙安抚曹操,希望曹操别多想,她肯定是不会跟人说她的这些想法的,要说只会跟曹操一个人说。
那什么,曹禧也是在试探,曹操的底线在哪儿。
曹操无须叮嘱,该懂的道理,曹禧无须他再三提醒,全明白。
好在,军营到了。
之前没能上着的课,终于是上了。
曹禧一个半大的孩子站在一群将士前,嗯,压根看不到曹禧。
曹禧走上台,见下方站的数百将士,不见慌乱,反而朝他们作揖,“诸位将士们有礼。”
啊,未免太客气了。
这见礼,礼不一定和曹禧一样的标准,抱个拳也算了。
“小娘子有礼。”心里虽然犯嘀咕,曹操怎么能让曹禧一个孩子给他们上课。那什么,上就上吧,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,总归司空家的孩子,肯定比他们这些粗人读的书要多,懂的道理也多。
“诸位请坐。”曹禧相请之,让他们都坐下听。否则一个个站着,她还得抬头看他们,仰头脖子酸。
面面相觑半晌,瞥过旁边的将军,得了对方颔首。
行,让他们坐下,那他们都坐下。
人坐下了,曹禧首接了断的道:“先前因为改军法的事,军中不太平,想必诸位中未必没有骂我的人。认为要不是因为我提出改军法的事,也不会折腾出那么大的事。但问诸位一句,入城抢掠一事是对是错?”
曹禧不是那喜欢跟人绕弯子的人,首接干脆的追问,怎么样,他们认为入城抢掠的事是对的?



